植根新教材之土壤,盼结果于九月之金秋 ——温州市高中语文新教材开发项目组汇报纪实 为回应一线教师需求,从操作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提供建议和范例,让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在温州平稳落地,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主办的高中语文学科培训活动于8月23日在主会场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举行,温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周康平老师主持活动,各分会场通过集中收看直播的方式参与研训。 8月23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黄华伟老师进行了《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转型》的讲座。依托新教材必修上册,黄老师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三个方面论述新课程、新教材转变的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理解向研读、从习作向创作、从接受向建构。黄老师从指向核心素养教学“转型”和统编教材“新意”两大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课标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性,通过对比现行苏教版教材和新的部编版教材,简洁明了地从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性的学习要求两大角度看统编版教材的“新意”。就写作教学方面,黄老师指出,写作既涉及专业技能,更涉及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写作教学的崇高使命是引导“高中生需要用语言与自己及未知的世界不断‘对话’’探讨’,然后一步步看清、成就自己与世界。”黄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在场老师受益匪浅。
自新教材面世之初,温州市教师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周康平老师便带领项目组团队和工作室团队着手新教材教案的开发,试图探索出一条最贴近新课程、新教材核心的阳光大道。面对新教材,一线教师最困惑的是什么?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考虑,在新课程培训之前,周老师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全市一线语文教师征求意见。此次问卷调查共收到637个问题。通过精心地梳理,周老师从这637个问题中,提炼出了九个核心问题:①新教材教学时间安排;②学考和高考的考试方式;③新教材和苏教版编排的不同点;④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⑤新教材教学方式;⑥新教材备课方式的变化;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⑧是否有可以借鉴的课例;⑨你的提醒。针对以上九个核心问题,周老师不兜圈子也不故作高深,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做了详尽的解答。周老师的讲座《新教材使用的九问九答》为广大一线教师解开了萦绕心中的疑惑,他的坦率与务实也给与会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  下午,温州八位教坛新锐针对新教材必修上册进行了单元开发项目的汇报。项目组、工作室此前历经半年时间积极开发、整合教案,此次汇报是项目组和工作室的一次工作的总结,八位汇报人在们每人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从成员接受、单元介绍、开发情况介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流程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介绍,同时针对自己小组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与会老师进行分享,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瑞安中学曹伟芳老师所在的第一单元开发小组以“时代浪潮下的青春抒情”为情境,以“编写诗集”“电影重拍与宣传”为任务,贯穿起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
 乐清大荆中学的林海华老师所在的第二单元开发小组以“千里眼”“艺术眼”“黄金眼”“今眼”“古眼”“我眼”众眼聚焦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专题。  乐清虹桥中学的李春芹老师所在的第三单元开发小组以“生命的诗意:一梦江湖寄此生”为主题,从“轻与重”、“虚”与“实”、“出”与“入”、“抑”与“扬”、“旧”与“新”五个任务进行落实,突破古诗词单篇详细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合单元所选诗词特点,整体设计情境任务。 苍南中学的周雪飞老师所在的第四单元开发小组从“刘伯温人物志撰写”“撰写家乡图书馆”“浓浓家乡情,拳拳赤子心”三个学习任务出发,自主开发课程,于活动中话家园。 瓯海中学的郭金玉老师所在的第五单元开发小组提出学术性著作需“梳理关联,理解体系”“深度评析,辩证思考”“拓展迁移探索研究”,这也指明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 温州中学的王若聪老师所在的第六单元开发小组以说理写作的情境“如何说服一个人”:“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文章”,从演讲者、记者、辩论者、社刊编辑四个身份,落实说理观点的针对性、说理方法的多样性、说理结构的严密性、说理语言的准确性等四个任务。 温州二十二中的叶方碧老师所在的第七单元以“编写散文集”为情境,落实“读细”(精读课文)、“读厚”(赏读课外更多文章)、“读深”(为散文集写作序言)三个任务,形成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学有所获,留下学习成果。  瑞安中学董环环老师所在的第八单元开发小组从熟语、新词语、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语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等多个方面进行自主开发课程,落实《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这个单元。  此次培训,专家引领,廓清方向,让我市语文老师对新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理念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同时,从操作层面上给我市语文老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教案虽有瑕疵,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九月,新教材,我们来了。
|